文︱陆弃
根据伊朗国家电视台和法新社的联合报道,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卜杜勒·拉希姆·穆萨维在6月29日罕见发声,公开表达了对以色列是否会遵守停火协议的深刻怀疑。这一表态直接戳破了西方媒体所营造的中东“重回平静”的假象,再次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停火协议背后挥之不去的深层影像——美国。
这份停火协议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于6月24日宣布,标志着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长达12天的激烈冲突暂时告一段落。然而,穆萨维却指出,伊朗并不相信以色列会真正履行这一协议。他强调,虽然伊朗并未主动挑起冲突,但在面对“侵略者”时,伊朗“已动用全力回应”,并明确警告:“若再次遭袭,我们将以武力回击。”这番言论如同冰冷的警钟,提醒外界,伊朗视停火协议为一场新的骗局,而非和平的开始。
伊朗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过去20年里,以色列在面对停火协议时的反复操作早已成为常态。从2006年黎以冲突后的1701号联合国决议,到2021年加沙冲突的埃及调解协议,再到2023年南黎边境的“军事缓冲区提议”,以色列每一次在西方盟友的支持下签署停火协议,随后却总能找出“国家安全”或“情报先发制人”等借口,突破停火条款,进行新的军事行动。
展开剩余71%如今,特朗普再次以“调解者”的身份高调出现,显然希望借此在2024年选举后重塑美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这场“胜利外交”能否在动荡的中东重演第二次,注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挑战。
事实上,这场为期12天的冲突远非偶然。自4月初加沙与南黎边境的交火爆发以来,以色列便在北线与黎巴嫩真主党交战,而在南线则对加沙展开高强度空袭。联合国数据显示,短短12天内,已有超过230名黎巴嫩平民在冲突中丧生,其中包括47名儿童。而在这期间,美国不仅没有对以色列提出任何约束,反而不断加大对以方的军事支持,包括为以色列运送“铁穹”拦截弹和“地狱火”导弹等装备。这种“战术支持”使得以色列得以频繁越界行动,也让伊朗和其盟友对停火协议的信任度降至最低。
这正是穆萨维表态的背景所在:在他看来,停火协议并非和平的开始,而是美国为以色列争取的“战略喘息期”。伊朗深知这一点,也不会再轻易陷入西方设计的和平陷阱中,选择继续忍耐和等待。
特别是在当前伊朗国内强硬派的崛起和国防政策对外扩展的大背景下,德黑兰正在积极寻求成为地区“反霸主”的代言人。穆萨维的言论不仅是一种战术威慑,更是一种政治宣示,意在告知所有外部干预者:伊朗已做好准备迎接下一轮冲突,且不再以绥靖的姿态等待所谓的和平。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则在努力塑造自己作为“强势调解者”的形象。尽管特朗普在去年的总统选举中败给了拜登,但他仍通过幕后渠道频繁干预中东事务。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亲自出面宣布停火协议,而非拜登政府,既是一种外交试探,也是一场党派间的赌局。特朗普阵营希望借此打破拜登政府在调解以哈冲突方面的迟缓形象,争取美国右翼选民和犹太裔选民的支持。然而,这种以选票为主导的地缘政治方式,不仅不稳固,反而可能激化潜在的冲突。
更为重要的是,这份停火协议并没有触及真正的根本问题。无论是真主党是否撤离南部阵地,还是以色列是否接受边境缓冲区的安排,都无法解决核心矛盾——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黎巴嫩等邻国的长期军事存在,以及伊朗主导的什叶派轴心在中东地区的持续扩张。眼下,看似“暂停”的局势,只不过是地区力量重组前的沉寂。伊朗的表态,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冲突提前做预演。
将中东局势放入全球大背景中观察,可以看到背后复杂的力量对撞。当前,美俄之间的战略对峙愈加加剧,乌克兰战局僵持不下,欧盟则因能源危机和内部纷争疲于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中东的操控力明显减弱,以色列在“美援加持”下的强硬举措能维持多久,真主党和伊朗是否在为“下一轮轮替”做准备,都是未来局势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德黑兰的角度来看,拒绝盲目信任停火并保持战备状态,正是对中东复杂现实的清醒回应。穆萨维的名言:“我们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但也绝不容忍侵略。”虽然出自一位军方高层,但几乎可以视为伊朗全体体制的共识。若以色列依靠美国的战略庇护来换取战争筹码,恐怕在下一轮冲突中将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而所谓的“和平协议”,如果没有国际间的制衡,脱离当地的政治现实,也终将在战争的烈火中化为废纸。
中东的和平不会因一次记者会而到来,也不会因一份纸面的停战协议就真正结束战斗。和平的真正前提,从来不是谁先停火,而是各方是否愿意尊重彼此的生存权、主权以及历史的苦难。伊朗之所以保持警惕,正因为它深知这一点。它选择在硝烟中捍卫边界,而不是在空幻的和平幻象中失去尊严。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